恒指跌2.5%
編者註:我們非常感謝你提出寶貴的意見。你的建議將幫助我們更好地改進產品,使炒股得心應手!
本周,港股市場承壓下行,恒生指數下跌2.5%,恒生科技指數下跌3.5%。市場受多重因素交織影響,整體呈現震蕩下挫格局。周初,知名投資人朱嘯虎關於人形機器人”商業化不清晰”的論斷持續發酵,科技板塊遭受波及。周中,小米汽車SU7事故引發的自動駕駛安全疑慮進一步挫傷市場情緒,小米股價連續承壓。周四,美國”對等關稅”政策正式落地,全球貿易不確定性陡增,恒生指數跳空低開2.4%,凸顯外部因素對市場的脈沖式沖擊。
美股方面,截至本周三,標普500指數與納斯達克指數均上漲1.6%,道瓊斯指數上漲1.5%。宏觀方面,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,2月PCE物價指數同比上漲2.5%,持平預期和前值;PCE物價指數環比上漲0.3%,同樣持平預期和前值。美聯儲重點關註的通脹指標——核心PCE物價指數在2月同比上漲2.79%,創2024年12月以來新高,高於預期和前值;核心PCE物價指數環比上漲0.4%,不僅高於預期和前值,更創2024年1月以來最大漲幅。PCE報告加劇了市場對頑固性通脹及潛在滯脹風險的擔憂,交易員持續押註美聯儲將在7月啟動降息。關稅政策沖擊下,美國密歇根大學長期通脹預期升至32年新高,消費者信心指數則跌至逾兩年最低點。具體來看,3月密歇根大學1年通脹預期終值達5%,高於預期和初值;5年通脹預期終值4.1%,創1993年2月以來最高,同時高於預期和初值。ISM數據顯示,美國3月ISM製造業指數報49,不及預期且低於前值,自2023年12月以來首次落入收縮區間。值得註意的是,其價格指數錄得2022年6月以來新高,顯示通脹壓力仍存。政策層面,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實施關稅新政,對全球95%商品統一加征10%基準關稅,同時對中國(34%)、歐盟(20%)、日本(24%)、墨西哥(15%)等國實行差異化高稅率,汽車類商品單獨加征25%關稅。就業市場方面,有「小非農」之稱的ADP就業報告在3月超預期回暖,ADP Research數據顯示,當月就業人數增加15.5萬人,高於預期和前值。美國勞工統計局報告顯示,2月JOLTS職位空缺數756.8萬人,不及預期且較上月回落,裁員人數保持穩定。整體來看,勞動力市場雖顯現放緩跡象,但放緩幅度溫和。
A股方面,周五因清明節休市一天,本周四個交易日中,滬深300指數累計下跌1.4%,跌破50日均線,且各交易日成交量均低於50日均量水平。當前市場仍處於升勢受阻之中,支撐位位於2025年2月5日的低點3785.16點,阻力位則位於50日均線。宏觀層面,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,3月份中國製造業PMI、非製造業PMI和綜合PMI分別為50.5%、50.8%和51.4%,較上月分別上升0.3、0.4和0.3個百分點,均連續兩個月環比上升。其中,建築業PMI已連續2個月環比上升,創下2024年6月以來的新高。其他方面,財政部通過發行5000億元特別國債,對中行、建行、交行、郵儲銀行進行註資,直接增強銀行資本實力,提升信貸投放能力,進一步穩定金融系統。此舉有效緩解銀行息差壓力,對銀行業及整體市場流動性形成利好。值得關註的是,四大行此次定增均以高於市價的溢價水平完成發行,傳遞出明確的政策底信號,帶動金融板塊估值修復。與此同時,國資委正醞釀對整車央企實施戰略性重組,旨在打造具備全球競爭力的龍頭車企。該舉措有望加速汽車行業集中度提升,對頭部車企構成直接利好。此外,證監會將銀行理財、保險資管產品納入IPO優先配售對象範圍,拓寬長期資金入市渠道;中央匯金公司持有ETF市值已超萬億元,顯著增強市場穩定性,對藍籌股及指數基金形成重要支撐。
龍頭股本周下跌。【港股33】本周平均下跌0.2%,我們的【港股精選】本周下跌6.6% (詳情見相應版塊)。自2013年6月20日成立以來,【港股33】平均上升726.7%,而恒指漲13.9%。
在我們的香港33中表現最好的是衛龍美味(09985),該公司是中國辣條行業的龍頭企業。股價本周上漲12.7%。當前每股收益評級40,相對強度評級為97,機構流入流出評級A+。
我們的港股市況為升勢受阻。
從技術面來看,本周恒生指數在50日均線處獲得較強支撐,即便周四受關稅政策落地沖擊,成交量亦未顯著放大,量能萎縮反映市場觀望情緒濃厚。目前,支撐位位於50日均線,阻力位位於21日均線。南向資金本周持續凈流入,本周共計凈流入592.11億港元,較上周進一步擴大。值得註意的是,本周四單日凈流入額創下有史以來第二高紀錄,周度凈流入總量也躋身歷史第四位。綜合分析,關稅沖擊與情緒面擾動或使市場延續震蕩格局,但若外圍流動性預期改善疊加國內政策加碼,港股有望在超跌後迎來階段性修復行情。不過現階段建議投資者保持冷靜理性,避免盲目追漲,應優先關註那些業績超預期且技術形態穩健的個股,以穩健的策略靈活應對市場波動。
您對我們的每週評論有什麼看法嗎?如果您有任何反饋或問題,請隨時電郵我們。
注意:以上所有評論信息內容只供教育參考,不應被理解為邀約、招攬,或任何證劵買賣意見及建議。
發佈於2025年4月3日